安逸书院 > 历史军事 > 怒海覆清1852 > 第八一九章 大迁徙

第八一九章 大迁徙(1 / 1)

王文浩加快了脚步,阿珍也更加卖力地拉车,他们终于来到了前方的补给站。

整条迁移道路上,每隔2十里路就会有1个物资补给站。

持有迁移证的百姓可以免费在这里吃饭喝水,晚上也可以在补给站附近露天扎营。

现在是夏天,露天睡觉的条件虽然是差了1点,但是不会冻坏人。

补给站由军队和移民局的官员共同负责,安全上没有问题。

山东也才刚刚平定,社会治安算不上好,迁移的路上需要有人维持秩序,要不然移民的安全没有保证。

这些背井离乡的人已经失去了很多。政府不能让他们失去更多。

“来,吃个饼子。”王文浩用1家3口的移民证领了3个饼子,因为家里有个孩童,还领到了1块糖。

不得不说华族政府的工作真的做的很细致。

就连李鸿章都对手底下工作人员的效率感到瞠目结舌。

华族的基层官员,上岗之前都要经过培训,同时还要熟悉复兴会的纲领,通过思想考察。

每个人都要定期写思想汇报。

当然还是会有1些人会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。但是华族基层官员的权力已经被分散开来,形成1定的制衡。

像满清时期那种地方官员胡作非为、草菅人命、鱼肉百姓的事情少了很多。

“阿浩,听人说关外的冬天很冷,咱们现在过去,安顿下来至少要8月份了,粮食肯定来不及种下了。冬天怎么弄,咱家可只有1件棉衣。”阿珍有些担忧地说道。

她其实长的很周正,只是长期营养不良,加上经常在户外参加体力劳动,让她的皮肤失去了光泽。

王文浩与赵赵阿珍乃是青梅竹马,只是两家因为取水的问题闹僵,成了仇家。

但是两个孩子之间的情愫早就埋好。

最终这种情愫在他们长大之后生根发芽。

两人的婚姻没有家人的祝福。王文浩因为执意要娶阿珍,被逐出家门,没有分到1点田地。

小两口的生活1直非常辛苦,但是两人之间的感情却越来越深。

“阿珍,咱们要相信官府,你看这饼子,人家不是免费给咱们了,官府要骗人也不会浪费这么多粮食,咱们有啥?除了1把子力气。”王文浩脑子不笨。

他已经受够了现在的生活,对关外的新生活充满了向往。

“阿珍,等咱们到了关外,我先帮你们弄个窝棚,支上1个土炕,然后将咱家分到田整出来1部分,种点白菜、萝卜啥的,留着冬天吃,再多弄些柴火。这个冬天咱们吃救济粮,躲在窝棚里烧土炕。我还可以去山里下点套子抓点猎物来给你打打牙祭。”

“等到来来年开春,咱们种上5亩黄豆、十亩玉米,再种上5亩红薯……”

“种这么多田,你还不要累死啊。”赵阿珍被丈夫说笑了。

“不累,咱可以跟官府赊购1头牛啊。关外挨着草原,牛马应该不贵。”

这是1幅多么美好的画卷啊!1栋不需要很大的土房子,4周全都是自家的田地,刚刚翻好的黑土地黑漆漆的,等种上粮食之后,就变得绿油油的。

坐在门口看着玉米发芽出苗,扎1些草人放到田里驱赶喜鹊,防止这些坏鸟来偷吃种子。

小孩子扔在门口,给他弄1摊泥巴活着玩。

阿珍怀里抱着1个簸箕,给针穿上线,帮儿子和丈夫做件新衣裳。

做好衣服,再去红薯田中薅1点藤叶给猪圈中的猪仔子吃。

猪仔都是从生产队领回来的。除了猪崽子,房子后面的兽棚中还有两只羊和1头牛犊子。

这些小畜生虽然还没长成,但是看着他们1点点长大也是1种幸福。

这些都是赵文浩的想象。但是吃着手中的饼子,他越发地觉得,这样的生活不是幻想。

到了关外,他就可以不依靠宗族,不依靠父母,自己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。

有人觉得搞大农场经济,对国家的工业化更加的有利。

小农经济会阻碍工业化。

华族现在已经有1些读书人开始去研究经济。他们认为英国的工业化,起始于圈地运动。

圈地运动,让农民脱离土地成为工人,让土地上的出产变成工业原材料。

华族现在初创,可以在白纸上作画,应该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农场化经营。

农民可以变成农场的工人,这样便于提高生产效率。

董良显然不同意这种模式,他觉得自耕农才是华族的基础。

自耕农就像是1个维护华族安全的蓄水池。

自耕农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强,他们可以自给自足。哪怕是发生了经济危机,他们也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。

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,自耕农同样可以为工业输送劳动力。

而且这些劳动力同样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。比如说工厂倒闭了,如果他的工人家里有田地,那么这些工人至少还能回去种田。

中国本来就是1个小农经济的国家。小农经济在很长1段时间内都被说成了贬义词。

但是小农经济真的就是1无是处吗?

并非如此,小农经济衍生出了小富即安的思想。1家人靠着几亩田,真的就能够将生活给过下去。哪怕是外面爆发经济危机了,他们手中没钱,至少还能维持自己的生活。

家里的米缸有米,房前屋后有蔬菜,实在不行,酱菜缸里还有腌好的咸菜,鸡鸭鹅牛羊养上那么1点,偶尔去河里钓几条鱼,摸点螺狮便可以解决那少得可怜的肉食需求。

无论什么时候,农民手中有田,手中有粮食,只要不过于盘剥,这个国家的根基就是安全的,国家就不会乱。

王文浩吃完饼子,检查了1下自己的独轮车,孩子蹲在1个箩筐中玩着手里的1个木头玩具,非常认真。

赵阿珍将糖块咬了1小块给了孩子。

孩子嘴里含着糖,哈喇子都滴到了衣服上。

“阿珍,今天就到这里吧,晚上咱们在这露营。”

王文浩觉得自己估计走不到下1个补给站了。

大部分人都想早点赶到港口。听说越早到的人,分到的地方就越好。

这可以理解,种田的人都知道,这土地有好有坏,有的靠近河边,有的地里石头多,有些还要清理掉林木。

有人冒险前进,晚上不在补给站休息,结果被人给抢了。

抢了东西倒没什么,到了补给站还有东西吃,就怕连命都丢了。

补给站这种接力移民的模式是李鸿章搞出来的。

这个时候,他正在泰安府沂口镇边上的1处补给站。

他并非过来查看补给站的情况。

而是来兴师问罪的。

就在刚刚,李鸿章暗访了边上的镇子。

在镇子中的1处餐馆吃饭的时候。

李鸿章偷偷跑到了后院的仓库。

果然在这里发现了补给站的面粉。

这些面粉还装在原来的口袋里,上面有着专门的标签。

这些面粉是上海滩的面粉厂出产的,1眼就能够认出来。

地方上的餐馆根本就买不到。

那么这些东西的来源就很容易说清楚了。

补给站的公房中。

1个穿着青色制服的男子被押到了李鸿章的面前。

“你叫徐大海,好大的胆子啊,朝廷的东西也敢动,现在是什么时候?这些粮食是给百姓救命的,运到这里花了多大的代价,你知道吗?”

那个徐大海是补给站的站长,以前是某县的吏员,能写会算,办事能力颇强。

他很顺利就通过了华族的官员招募考试。分到基层工作。

没想到这人本性就贪。很快发现了补给站的漏洞。

每天那么多的迁移百姓在这里吃饭,消耗的粮食是海量的。

于是这人就勾结周围的商贾,偷偷贩卖了1些粮食。

做账的时候就说这些粮食是被移民吃掉。

按照李鸿章制定好的章程。

这些移民每天可以在补给站获得大饼3张,不可以多拿,也不能少拿。

吃不完可以给别人。

之所以制定得这么刻板就是为了防止底下的人钻孔子。

但是还是有人发现了漏洞。那就是移民领了东西之后需要签字画押,也就是签收表。

上面核对物资就是根据签收表来的。

但是老百姓大部分都不会写字,他们只会按手印,而且都是官员让他们怎么按他们就怎么按。

底下的站长就让人伪造手印,虚增领取的人数。

这样的话,对应的粮食就能弄出去卖掉。

但是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,这样的事情涉及到不少人,不是1个站长就能够弄起来的。

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,仓库管理员,司务长都能够知道其中的端倪。

这样消息就泄露了出去。

李鸿章年纪不大,非常精明,他早就猜到会有这样的情况。1开始就暗中派人调查这种情况。

他甚至派人假装成移民,暗中调查是否有这样的暗箱操作。

还真被他查到了。

这是华族交给他的第1个任务,以后他还要在华族混的话,就要将此事给办得漂亮。

那个站长此时就跟泄了气的皮球1般,佝偻着身子跪在地上。

“大人饶命,小的知道错了。”

李鸿章冷哼1声:“哼,本官治不了你的罪,你自己去跟裁判所申辩吧。”

那个站长如同死狗1般被拖走。

华族对官员贪污受贿的处理非常严厉。虽然没有到剥皮充草的地步。

但是基本上这辈子也完了,最轻也要被发配到边远海岛。

这可不是去荒岛求生那么简单。他们去了荒岛要负责开荒,不是得病死掉,就是被野人杀死,在南洋的1些偏远热带岛屿,流放犯的存活率十不存1。

最新小说: 抗清 美利坚胜者为王 房穿明末,开局后门通北美 贵女景昭 谍海孤雁 家父诸葛亮,我打造了千年大汉 超时空史记 人在洪武,朝九晚五 烽火晋察冀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