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逸书院 > 武侠修真 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> 第195章 儒家不可废

第195章 儒家不可废(1 / 1)

儒生们很聪明,没有反对黄帝、老子和孔子的封号。

实在是没办法反对。

黄帝不配?这话他们不敢说。

老子不配?

如果老子都不配上封号,孔子有什么资格上?

老子和孔子,在这个时候就是一体的。

所以,这一点是没办法反对的。

但没关系,直接反对立圣贤庙。

只要圣贤庙立不起来,封号自然也就没什么意义了。

况且圣贤庙对儒家的威胁更大,将直接动摇文庙的地位。

文庙是什么?

那不只是一座庙,更是儒家正统地位的象征。

现在朝廷要另立一座庙,凌驾于孔庙之上,这就是要动摇儒家地位啊。

儒生们自然不愿意。

纷纷上书阻止,甚至有文官和儒生,到宫门口下跪请愿。

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了,他们不敢明着说阻止的理由。

毕竟圣贤庙要供奉的有华夏先祖,他们没那个胆子说这座庙不配高于文庙。

只能用‘前所未有’,恐会动摇社稷人心等等做借口。

就在这时,已经被打为儒家叛徒的方孝孺,再次跳了出来。

一连写了好几篇文章,赞成立圣贤庙之举。

其中一篇文章,专门讲述了文庙是怎么来的。

原本是孔子的家庙,汉高祖首次祭祀,开启了帝王祭祀孔庙之举。

汉武帝独尊儒术,孔庙地位得到提升,慢慢的就变成了文庙。

既然文庙不是天生就有的,而是后人立起来了。

那作为后人的我们,为何不能立圣贤庙,祭祀华夏先贤呢?

这篇文章一出,整个儒家集体爆炸了。

恨不得将方孝孺抓起来千刀万剐。

只是方孝孺早就不知道躲哪去了,他们根本就找不到人,只能写文章痛斥。

方孝孺根本就不理他们,自顾自的写着自己的文章。

没几天,又写了一篇。

这一篇文章,直接将儒生们的遮羞布,给撕了下来。

道明他们反对立圣贤庙,就是为了一己私利,就是为了维护文庙的地位。

而维护文庙地位,就是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。

这群腐儒为了自己的利益,已经忘记了华夏先祖。

竟反对朝廷祭祀先祖,简直就是数典忘祖。

儒生们直接红怒了,这个叛徒真是该死。

本来这还没什么,双方打嘴仗不是一次两次了。

可是当朱元璋在早朝,拿着这篇文章来质问文官,是否真是如此的时候,性质就变了。

尽管大家都知道,这一次方孝孺就是皇帝的嘴替,可那又能如何?

只能各种解释。

可任凭他们怎么解释,都无法说服皇帝。

那就只能用最后一招了。

到皇宫门口跪着,逼宫。

然而他们面对的皇帝是朱元璋。

直接下令,名字全记下来,取消所有功名,永不录用。

空出来的官位?

让功勋们顶上来。

而就在这时,佛道两家给了儒家致命一击。

先是龙虎山公开表示,支持朝廷设立圣贤庙。

然后茅山、全真、武当等道教大派,也纷纷站出来支持。

佛教也在随后表示了支持。

这一下,儒家彻底坐不住了。

儒家垄断了做官的门路?

现在是大明立国之初,什么都缺,就是不缺勋贵。

在战场上厮杀出来的军功阶层,可没几个信奉儒家的。

皇帝靠儒家思想治国?

这倒是不否认,可那又如何?

别忘了唐朝,因为李家认了老子当祖宗,就尊崇道教。

道家借此成为第一显学。

佛教靠着在民间的基础,是第二显学。

儒家只能屈居第三。

大唐不一样传承将近三百年。

后来儒家重新成为第一显学,靠的也是宋朝皇室的支持。

说白了,哪家成为第一显学,皇帝才是主要因素。

别看现在儒家声势浩大,只需要皇帝一句话,就能将他们打落在地。

道家的传承可一直都没有断绝。

别看现在很老实,那是因为儒家太强势。

但凡皇帝一句话,他们马上就能跳出来。

此时,儒生们终于认识到了一件事情,逼宫那一套对宋朝皇帝好用,对现在这位皇帝没用。

认识到这一点之后,他们马上就改变了策略。

有人提议,将先祖全都搬到文庙里去不就行了吗,何必再立一座庙。

于是此人遭到了所有人的嘲笑。

你们是有多大脸啊,敢把燧人氏、有巢氏、神农氏、黄帝等等华夏先祖,放在孔庙里?

然后儒生们又想到一个办法,到底哪些人可以进入圣贤庙享受祭祀,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
咱们要好好讨论一下,等商量好了再说。

大家都明白他们的意图,就是无限期的拖延。

但朱元璋早就想好了办法:“先把圣贤庙建立起来,将没有争议的先贤请进去接受祭祀。”

“有争议的,再慢慢讨论。”

这一下,彻底让儒生们无话可说。

在一场闹剧之后,圣贤庙正式建立。

但儒生们依然没有放弃,他们准备无声抵制。

当初朱元璋下令,祭孔止于曲阜。

儒生们直接无视,这条命令不是一样被废除了吗。

还有将孟子移出孔庙,也因为儒生们的无视,又给请回来了。

这次他们也准备采用相同的办法,无视。

你建庙就建呗,朝廷举行的祭祀,我们没办法。

但除此之外,我们就当没这座庙。

不祭祀,不宣传。

看你能怎么办。

朱元璋就像是猜到了他们的想法,又下了一道旨意:

天下各个道观寺庙,有条件的,必须建立一座圣贤殿。

没条件的,也要弄一间圣贤堂,把先贤的牌位请进去祭祀。

这还不算完,又令各藩属国全都要建圣贤庙,进行国家祭祀。

而且还准许他们,将自己的先祖请进圣贤庙祭祀。

但这么做必须要经过大明朝廷的允许。

比如高丽,在征得大明同意后,可以将箕子放在自己国家的圣贤庙里。

其他各藩属国,伱们认哪位先贤为祖宗,都可以照此办理。

甚至朱元璋还暗示,如果你们的表现让大明满意,有机会将你们的祖先放在大明的圣贤庙里。

这一下,本就因为《华夏简史》,对华夏这个概念高度认同的各藩属国,可谓是欣喜若狂。

纷纷表示,圣贤庙是吧,我们马上建。

这一下,儒生们彻底傻了眼。

不过朱元璋也没有过于刺激儒家,毕竟还需要他们来治国。

在圣贤庙里,三圣的地位是最尊崇的,排在主位。

三圣自然就是黄帝、老子和孔子。

黄帝居首,老子次之,孔子最末。

儒家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个设定。

对此道教自然是最支持的,其实这也是他们支持圣贤庙的原因。

真以为我们道家,就任由你们儒家踩在脚下啊?

宋朝时期我们就敢站出来争夺话语权,更何况是现在。

立了圣贤庙,就能借此冲击儒家的地位。

尤其是在圣贤庙里,老子位在孔子之上,这更是让他们开心。

眼见儒家被压制,圣贤庙成真,朱雄英很是兴奋,但面上却装作不屑一顾的道:

“儒家也不过如此吗,咱们还没怎么发力呢,他们就倒下了。”

陈景恪哑然失笑,说道:“那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洪武大帝,换成你,事情就没这么好办了。”

朱雄英很是不服气。

老朱则被这一记马屁拍的神清气爽,果然是咱的好女婿啊。

这倒不是陈景恪拉踩,朱元璋作为开国君主,天然拥有重新洗牌的权力。

再加上剥皮萱草杀出来的凶名,足以震慑儒生们不敢乱来。

换成别的皇帝,估计皇城门口早就跪满反对的儒生了,大半个朝堂都能瘫痪了。

甚至出现皇帝落水的事情。

说笑过后,陈景恪正色道:“你好像很不待见儒家?”

朱雄英愣了一下,说道:“有问题吗?你和皇爷爷不是也很不待见他们吗?”

朱元璋也意识到问题所在,表情变得严肃起来。

陈景恪摇摇头,说道:“不,我和陛下并没有不待见儒家。”

朱雄英疑惑的道:“那你们为何要打击儒家?”

陈景恪回道:“打压儒家,和不待见儒家,是不一样的。”

“儒家是有其优点的,尤其是在礼法建设方面,更是拥有碾压其余百家的优势。”

“大明想要长治久安,也同样离不开儒家。”

朱元璋也点头说道:“景恪所言甚是,大明离不开儒家,这一点你要谨记于心。”

朱雄英更加疑惑,道:“那你们为何还要打压儒家?”

朱元璋给陈景恪点了点头,示意他来解释。

如何对待儒家,最开始他也陷入了误区。

还是通过陈景恪的讲解,才明白其中的道理。

才有了这一次针对儒家的行动。

让陈景恪来讲,能说的更清楚。

陈景恪也没有推辞,说道:“打压儒家是出于政治需要,不可使其一家独大,否则他们就会反过来架空皇权。”

“宋朝的情况我与你说过许多次,最开始是宋室选择了儒家。”

“可是到了后来,儒家反过来绑架了宋室……”

“只有在儒家的规则之下,宋朝皇室才是皇室。”

“反对儒家规则,就会被儒家反噬。”

“这深刻的教训,大明必须要吸取。”

“否则难保不会出现,皇帝易溶于水的局面。”

朱雄英不信的道:“他们敢,不过是一群儒生罢了……”

陈景恪说道:“他们为什么不敢?唐朝的太监都能废立天子。”

“宋朝的儒生就敢绑架皇权……”

“若真让大明的儒生彻底掌控国家,他们凭什么就不敢废立天子?”

朱雄英依然有些不服气。

朱元璋补充道:“还记得咱下令‘祭孔止于曲阜’和将孟子移出孔庙之事吗?”

“后来为何失败了?”

“将孟子移出孔庙,是咱做的不对,儒生们反对咱不说什么。”

“可祭孔止于曲阜有何问题?”

“咱才只是想稍稍限制一下孔家的地位,就遭受儒家的反噬。”

“若是动作再大一点,恐怕受到的反噬会更大。”

“咱还是大明的开国之君,都尚且如此。”

“你们这些后继之君,恐怕就更难以压制他们了。”

鲜活的例子,比任何话语都更有说服力。

朱雄英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,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:

“我明白了,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。”

“我们要用儒家,却不能将他们捧得太高,对吗?”

朱元璋欣慰的道:“对,就是如此。你能明白这个道理,爷爷就放心了。”

陈景恪也松了口气,进一步解释道:

“之所以捧道家,还有个好处。”

“道家乃百家之师,它的地位高了,也有助于新思想的出现。”

“而且道家讲究无为而治,就算成为第一显学,也不会排挤打压儒家,避免大明陷入学派纷争。”

“这一点,是经过历史验证的,不用担心出现什么问题。”

他所做的一切,其实都是为了打压儒家,而不是为了消灭儒家。

必须要承认的是,儒家在构建礼法方面确实有其优势。

他所建立的道德体系,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华夏人。

尤其是当前大明,更是离不开儒家。

所以,消灭他是不现实的。

但儒家可以用,却不能捧的太高。

大明中后期的儒家是什么德行,大家都看到了。

所以,陈景恪一直在给朱元璋讲这方面的道理。

尤其是圣贤庙计划提出后,他就时不时的,给朱元璋分析一家独大的危害。

老朱的政治素养是无需怀疑的,很快就琢磨透了其中的道理。

独尊儒家确实能带来稳定,但独尊之后,儒家就会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。

当朱元璋下定决心,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很难有做不成的。

龙虎山、茅山、武当等等道家教派,为何会一起站出来支持?

自然不是巧合。

在确定要搞圣贤庙之后,朱元璋就私下联络过道家各大派。

无需给出任何许诺,就一句话,圣贤庙老子位列第二,赐至圣先师封号。

一直表现的与世无争的道教,就露出了獠牙。

在关键时刻,给予了儒家致命一击。

至于佛教,朱元璋都没理他们,也无需理会。

作为道教最大的对手,他们必须要在行动上和道教保持一致。

若这一次他们选择袖手旁观,以后的大明朝,佛教就永远也别想抬头做人。

至于和儒家站在一起?

算了吧,他们不想史书上出现‘洪武灭佛’之类的记载。

而最终,也果如朱元璋和陈景恪所预想的那般,佛道的表态,彻底压倒了儒家。

但这并不是结束,而是争端的开始。

不论是大明朝廷,还是儒家、道家和佛家,都要在这前所未有的大变局里,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。

直到局势重新达成平衡。

而这期间,少不了各种斗争。

(本章完)

最新小说: 十里芳菲 重生之后中奖十亿 胖子没有青春,重生有何意义 昭和美人录:肆虐在泡沫时代 行商坐医 学长尚在,学姐请自重 百里独行 九九金仙 火红年代从私人订制开始 快穿:戏精宿主每天都在作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