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章 暴毙(1 / 1)

陈景恪的日子单调又充实。

在皇宫他几乎无法听到外界信息,也就朱雄英上课回来,会和他聊几句外面的八卦。

内阁正式建立,科举重新开办,赵瑁案已经抓了上千人……

这些他早就猜到了,并不觉得奇怪。

嗯,内阁正式建立,让他小小的兴奋了一把。

毕竟这是他提出的构思。

虽然没办法公开领取这个功劳,但朱元璋、朱标和朱雄英都知道是他的功劳,就足够了。

这一点很重要。

现在朱元璋对他的态度更加和蔼,朱标见了他都会停下聊几句。

这代表着很多东西。

其实他不知道,这一对父子对他的态度改变,还真不是因为内阁和科举的建议。

而是那天晚上,他给朱雄英说的那一番话。

制度再好也需要人去实施,而一个好的继承人,可保天下数十年安稳。

不过这些细节对陈景恪来说都无所谓,总之他的地位愈发稳固就是了。

皇帝和太子对他的重视,也让宫中的人对他愈发客气。

不过他很安分守己,从来不乱攀关系,也不乱跑。

除了给马秀英诊治,基本不会离开自己的小院子。

每日都将大多数时间,费在编写医书上。

除此之外,还会抽空翻看一下经书、史书、兵法等书籍。

不求多么精通,至少要知道在讲什么。

比如他就在宫里见到了《武经总要》。

这本兵书名声远不如孙子兵法、六韬、纪效新书等有名。

但却是一本完美的新手教程。

宋朝以文御武,为了让不懂军事的文官学会带兵,专门写了这本兵书。

从兵器到粮草,从训练新兵到排兵布阵,甚至不同兵种每日行军多少里都讲的清清楚楚。

对陈景恪来说,这书简直就是量身打造。

也正是看了这本书,他才知道练兵统兵远比自己想象的,要复杂的多的多。

甚至古代练兵要比现代更加复杂。

原因很简单,现代科技发达基础设施齐全,大家分工也非常明确。

按照规章制度走就行了。

古代将领那真的是什么东西都要操心,制作军粮都要管。

如果不知道这些,仗着自己是穿越者的身份,贸然领兵打仗,绝逼死的很惨。

别说去打仗,就算是交给他一营新兵让他去训练,用不了多久士兵不造反也会被累死。

为什么呢?现代人习惯了一日三餐,顿顿油水充足。

稍加锻炼每天跑个五公里和玩的一样。

在古代,军中一日两餐或者三餐,吃的都是粗粮,十天半个月都见不到一滴油腥味。

要是每日操练,士兵就会死于营养不良。

所以古代都是三日一小操,五日一大操。

只有各大将领的亲军心腹,才能日日操练。也只有他们才能每天吃饱饭,还时不时沾点荤腥。

统兵作战讲究就更多了,而且很多细节都和我们想象中完全相反。

比如,两军交战,是前排的兵伤亡大,还是后排的兵伤亡大?

盔甲给谁穿?

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认为,前排的兵伤亡最大,因为他们最先挨打。

盔甲自然要给最精锐的士兵穿,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。

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。

两军交战,前排兵才是伤亡最小的。

原因很简单,打仗讲究阵型。

而后排的兵,是看着前排兵来占位的。前排兵乱则军阵必乱,军阵乱则全盘皆输。

所以要保持阵型,必须保证前排兵不乱。

但前排的兵最容易和对面短兵相接,最容易出现伤亡。

是人都怕死,前排兵知道自己最容易死,他们肯定很害怕,还没上战场就先吓跑了。

仗还怎么打?

解决的办法很简单,叠甲。

用盔甲将他们包裹的严严实实,大刀长矛都砍不动刺不破,他们自然就不怕了。

对方的弓箭手也不会射穿甲的前排,而是瞄准后排或者中间的士兵射击。

骑兵也很少会冲击重甲步兵,而是选择迂回杀伤后军。

所以,真实情况是,盔甲要优先供给军阵前排兵,然后才轮到精锐。

前排兵也是两军交战,伤亡最小的。

反而是看起来安全的后排,更容易死亡。

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,经过无数次血战总结出来的经验。

在很多年以前,这种知识属于将门秘传。

孙子兵法、六韬、尉缭子等兵书,根本就不讲这些东西。

直到宋朝,为了照顾不通军事的文人,才将这些秘传写进了教材。

也就是《武经总要》。

之后的纪效新书等兵法,也基本延续了《武经》的风格。

将练兵统兵的细节,都一一写了下来。

即便是从没上过军阵的人,看过兵书之后,也能稍微懂一些相关知识。

陈景恪读兵书倒不是为了上战场,说实话他怕死,更不想毫无价值的死。

只有活着,才能更好的改造这个世界。

所以他对上阵杀敌毫无兴趣。

之所以看兵法书,一是拓宽知识面,二是讲给朱雄英听。

他每天都会给朱雄英讲一会儿课,有时候讲历史故事,有时候讲一些常识。

有时候会模拟两国征战,或者两军对垒。

朱雄英的生活其实很枯燥,陈景恪的课程对他来说,相当于是娱乐时间。

这种寓教于乐,正潜移默化一点一点的改变他。

他们上课的内容,会一字不落的汇总成情报,出现在朱元璋的桌案上。

朱元璋有一本书,就是专门用来记录陈景恪所讲的内容的。

他有空闲就会拿出来翻看,一来是检查一下有没有问题,二来很多课程对他也很有启发。

虽然有些地方他不甚满意,却也没有说什么。

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,叶兑的很多想法他也不认同,可不一样让其做了太孙之师吗。

只要陈景恪不带坏朱雄英,些许不同观点他是允许存在的。

当然,关键是朱雄英确实一天天在往好的方向发展。

聪慧、不迂腐、举一反三、见识逐渐广博。

越来越重视亲情,对宗室非常和睦,时常去看望后宫嫔妃和年幼皇子,和诸多藩王联络愈加频繁。

凡此种种,都是朱元璋乐于见成的。

这才是他不过问的真实原因。

而朱雄英表现的越优秀,也就越坚定了朱元璋的一个念头。

于是在某一天,东宫突然传出噩耗,太子妃吕氏夜间暴毙而亡。

最新小说: 十里芳菲 重生之后中奖十亿 胖子没有青春,重生有何意义 昭和美人录:肆虐在泡沫时代 行商坐医 学长尚在,学姐请自重 百里独行 九九金仙 火红年代从私人订制开始 快穿:戏精宿主每天都在作妖